壯闊之美:童世明武陵山水畫新印象
來源: 2019-02-13 01:09:37

文丨彭郁
武陵山是盤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周邊一塊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片連綿山水,因喀斯特地貌、石壁懸棺、湘西趕尸等傳說,又被人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熟悉的人都知道,中國著名花鳥繪畫大師黃永玉是武陵山湘西人。然而,走出去的黃永玉,卻很少涂抹家鄉這一方山水風情。這恰恰留給了武陵畫壇的后俊們一個展露才華的天賜良機。而在其中就有一位佼佼者童世明,他用生命與激情熔鑄的畫筆,為我們奉獻了一幅幅美侖美奐的武陵山水畫!正是這些精品力作,將神奇的武陵山水推向了全國,也讓無數的人認識了著名畫家童世明。
寫意之筆畫出壯闊之美
讀蘇軾《赤壁懷古》,品李白《將敬酒》,總有一種莫名的激動。試想,這連天接地的千古絕唱,同樣會激發畫家的豪邁情懷與靈感。要不善讀詩詞的童世明怎會在武陵山水畫中,涂抹出招人妒忌的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之美?!筆者與世明兄是兩個不同行的老朋友。他幾十年來默默地耕耘著武陵山水畫,我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鼓搗著寒酸的歌詞。當然,有時我們也會在一起胡吃海吹,但這些都不是筆者想為其搖旗吶喊的理由。實事求是地說,關注童畫,看好童畫,甚至也想弄幾張童畫,只是今年來才有的事。特別是在最近,筆者有幸品讀了《童世明湘西山水畫》(人民美術出版社)、《童世明武陵山水作品集》(湖南美術出版社)、《童世明山水拍錄》(湖南出版社)等畫冊以及《中國藝術報》、《湖南日報》、《名人名家》等報刊的系列報道。于是,一種想為童畫叫好的愿望也就越來越強烈了。細觀童畫的第一印象,是畫中呈現出的壯闊之美。這種眼前一亮的美,表現在構圖上,是一種大運勢、大氣場;表現在色彩上,是一種大鋪排、大渲染;表現在協調上,是一種大呼應、大融合。毋庸置疑,壯闊之美是中國山水畫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這種美在中國文人眼中,是一種人生的大追求、命運的大憧憬與處事的大智慧,更是從古至今中國文人崇尚與追逐的人生理想境界。顯然,世明兄對此有深刻的領悟與了解,否則不會用焦墨重彩的畫法,來展示與表現山的綿長與偉岸,水的舒展與奔流,色的絢麗與靈動。其實,童世明武陵山水畫的出彩,說到底是他數十年苦行僧般磨礪畫技,與挑戰酸甜苦辣生活的結果。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著名畫家朱訓德評價說:“童世明作為大湘西之子,以其對家鄉的熱愛和無限深情,縱橫于大自然的山水和山水藝術之間。他筆下的武陵山脈和張家界神氣逼人,在他的畫里跳舞。山村風情、故里風情、色彩燦爛,表達細膩、生動、樸實而感人。他的藝術成就得到了中國山水畫界諸多名家的高度好評”。當然,世界上的諸事也總是相輔相成的。武陵山水給了童世明一個不可多得的追夢平臺,而作為畫家的童世明,也以自己的執著拼搏不斷地成就著多姿多彩的武陵山水。
精工之筆畫出寧靜之美
藝術大師馬蒂斯說:“我夢寐以求的就是一種協調、純粹而寧靜的藝術,他避開了令人煩悶和沮喪的題材。它是一種為每位腦力勞動者創作的藝術”。寧靜是一片晴朗圣潔的天空,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浪漫與瀟灑,是一處生長著祥和與溫暖的桃花源,更是畫家在更高審美層級上的執著追求與優雅展示。維米爾以其細流般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樸實,描繪出了富有生命力的寧靜畫卷;莫蘭迪在復雜紛繁的藝術市場,始終保持一顆恬靜安詳的心,進而成功地創作出了一種讓觀眾流連忘返的寧靜;陳逸飛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尋找契合點,他的畫讓我們品味到了一種田園般的寧靜意境。誠然,大師們營造的這些寧靜之美,我們也可以在童畫中發現!但是童畫的寧靜之美,則更多的是表現在對中國古代文人畫的繼承與突破。中國古代文人畫以空靈虛靜的作色,深解大自然的無言之美。因而,這種寧靜之美,主張以空靈靜穆的色調來進行鋪陳與渲染,表現的多是一些高山空谷與幽雅肅靜的山野圖景。比如: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煙江疊嶂圖》;清代著名畫家武丹《高山煙云圖》;王時敏《南山集翠圖》等。與此有區別的是,童畫則以暖顏色為主基調。經過精確地構思布局、巧妙運筆與精工鋪陳,讓生命的色彩在山與嶺、水與岸、樹與枝、天與地等之間跳躍、流動與呈現。由此,營造出別樣風采的寧靜之美。這種美充滿了對生命的憧憬,表達了對夢想的堅守,無時不在張揚著一種寧靜以致遠的詩情畫意。應該指出:童畫的這種寧靜之美,在帶給觀眾視角上審美沖擊之時,還起到了化解煩悶,平撫情緒與慰藉心靈的作用。因而,這種愉悅心靈的美畫,就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與喜愛。熟悉童世明的都知道,他是一個不善于表達和不喜歡張揚的人,但是,他內心卻始終充滿著創作與生活的激情。四十余年來,童兄癡心不改地在武陵山水畫里探索。平時交流童兄總說:畫技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顆安靜的心和永不滿足的精神。童世明早年畢業于懷化學院美術系,后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北京榮寶齋畫院進修中國山水畫;九十年代又師從著名畫家張仃、李燕、程大利、易圖鏡等。其實,每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童世明也不例外。他曾這樣對我說:回顧自己繪畫道路與生活歷程。這輩子確實經歷了太多的艱辛,遭遇了太多的跌撞。是磨礪堅定了他的夢想,是困苦成就了他的意志。是啊!王維如不經歷人生的跌宕起伏與云卷云舒,他也許就寫不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千古詩句?!
從容之筆畫出厚重之美
中國畫受到喜愛、追捧與收藏,除畫面表現的主題、運勢與色彩,給予觀眾視角上的審美沖擊外。同時,畫里彰顯的厚重之美即思想觀念和美學哲理,也會產生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例如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傳遞與呈現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思想;徐悲鴻《奔馬圖》,昭示了積極向上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黃永玉《貓頭鷹》,以幽默方式傳遞思辯哲理;這就是厚重之美的精彩與魅力。而在藝術圈,曾也刮起過弱化厚重的解構之風。一些作者被西方文化忽悠,不問對錯的解構崇高,解構經典,解構正統,解構一切。似乎離經叛道就是創新,顛覆傳統就是藝術。只求形式標新立異,不求內容厚實,從而導致正確的思想得不到傳承與光大。但是,長期以來,童世明卻始終自覺地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擔當著自己的責任。表現在他的畫中就是:通過精心構筑運勢,充分展現向上的厚重之美;通過細心調配顏色主調,全面鋪陳和諧的厚重之美;通過匠心整合畫面,努力彰顯頑強的厚重之美。還有童畫總是以追求時代的主旋律和陽光暖色作為主基調,同時兼顧不同層色,映襯與增強畫面亮度;或在色塊之間或焦墨線條之間,傳遞與表達文化思考與審美思辨,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藝術自覺與責任堅守,更是一名藝術家的成熟表現。值得指出:童畫在繼承與發展中,始終堅持把張揚中國文化與謳歌中國形象作為己任,把表現壯闊之美、寧靜之美與厚重之美,作為審美中的重要內容,以此來推動武陵山水畫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童世明武陵山水畫不斷地精彩呈現,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武陵山水畫,關注武陵山這一方神奇的山水家園。借問畫家何處有?牧童遙指大武陵。最后,謹引用我國著名畫家陳白一先生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童世明執著于武陵山水畫,對武陵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石都有著深情厚意。他筆下的山水畫作品,與其說是“形”的展示,不如說是“情”的釋放,是“情與景”的交融之作。在表現手法,他注重以筆墨造型,用“墨分五色”的黑白灰的邏輯變化,道出深與淺、輕與重、虛與實的對比,特別是在構圖和彩色的運用上,有自己獨創之處。在焦墨山水畫上,把濃墨用到了頭,把焦墨結合枯筆用到了極致,表現出郁郁蔥蔥的多層空間的山水貌相。他的焦墨山水畫和武陵山水畫受到了一代焦墨山水畫宗師張仃先生的稱贊”。
[責編:李婷婷]
[來源:彭郁音樂]